特困人員救助生活標準不低于低保1.3倍
民政部公布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特困人員的標準分為基本生活標準和照料護理標準兩部分,并規定基本生活標準原則上應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
排查全國特困人員建救助供養檔案
哪些人員是需要供養的特困人員?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解釋,特困人員沒有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也沒有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是我國現階段最困難、最脆弱的人群。據悉,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城鄉特困人員591.4萬人。
此次,民政部明確了特困人員的認定標準,根據申請人的年齡、殘疾等級和罹患重病等情況,確定其有無勞動能力;根據申請人的收入是否足以維持其基本生活、財產狀況及使用情況等,確定其有無生活來源;根據申請人的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身體狀況、家庭經濟狀況以及與申請人生活關聯情況等,確定其是否具備贍養、撫養或扶養能力。
對于特困人員的生活自理能力,視其是否具備自主吃飯、穿衣、上下床、如廁、室內行走、洗澡能力等6項指標評估。6項都能自主完成的,認定為具備生活自理能力;有1-3項不能自主完成的,認定為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項以上(含4項)不能自主完成的,認定為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民政部要求,全國各地要對現有農村五保對象、城市“三無”人員,以及其他符合救助供養條件的困難群眾開展一次全面摸底排查,將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救助供養范圍。同時,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還要建立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檔案。
特困供養含基本生活和照料護理兩部分
民政部明確提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包括基本生活標準和照料護理標準兩部分。基本生活標準應當滿足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所需,一般可參照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低保標準的一定比例確定,原則上應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
照料護理標準應當按照差異化服務原則,依據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務需求分檔制定,一般可分為三檔,參照當地日常生活照料、養老機構護理費用或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確定。
哪些特困人員的供養最難?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介紹,在591.4萬全國共有城鄉特困人員中,在機構集中供養的只有183.8萬人,占31%。受供養服務機構經費和服務能力等限制,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對在家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通知要求,可委托其親友或村(居)民委員會、供養服務機構、社會組織等提供日常看護、生活照料、住院陪護等服務,繼續探索推進家庭托養、寄養和社會助養,確保其“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
北京“五保”“三無”人員救助金為低保1.4倍
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除普通低保對象外,還對一些特殊困難的群體實行分類救助。對于城市特困人員和農村五保對象,其救助標準按照低保標準的40%上浮。按照北京市目前低保800元/月的標準,這些特困人員將獲得每月1120元的救助。
此次通知還明確,政府設立的敬老院、福利院等供養服務機構的功能定位,強化為特困人員服務、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職責和義務,積極推動農村供養服務機構依法辦理法人登記,充分發揮托底保障作用。
據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北京市目前已經明確,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申請人包括政府供養保障對象、困境家庭保障對象和優待服務保障對象三類,不再接收非保障對象申請入住。